【战疫 课程育人】停课不停研,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化生学院张成潘教授导师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30 15:56

  人物简介:张成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和德州农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盟武汉理工大学。主要从事氟化学,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余篇,被引用1900多次。申请发明专利12项,其中已授权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入选武汉理工大学 “15551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第一层次)。2019年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IYPT 2019)为锿元素代言。 

  这个寒冬,疫情来临。疫情地图上逐渐被填满颜色,愈发鲜红,多少人的心都随着病毒被揪起,但我们并不畏惧,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战胜病魔。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尽可能减少疫情对广大研究生学业的影响,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学院研究生导师认真落实各级领导和部门关于疫情防控的指示精神和要求,大力加强研究生的人文关怀与学业指导、传递爱心并疏导心理压力,落实落细“停课不停研”,“不落下一个研究生”要求。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是我的导师-张成潘教授的故事。 

  众志成城抗疫情 

  我们课题组是119号全部离校的。然而20号我们大家忽然在新闻上看到新冠肺炎的新闻,接着演变成蔓延到全国,武汉封城等,对于我们这些刚从武汉回家的学生来说,无疑这是让人十分恐惧的。一方面我们怕自己被感染,另一方面我们怕自己家人被感染。张老师在群里核对好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他告诉我们,“我们虽然没有明显的感染症状,但是我们是从武汉回来的,一定要遵从政府和社区的指挥,进行严格居家隔离。”不仅如此,在朋友圈里,他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的进展,向我们传播抗疫正能量。他说:“我们一定要遵从国家和政府的安排,坚决服从学校不返校的决定。”他还不忘对我们进行心理疏导,“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医护人员,我们一定可以度过难关。”一直鼓舞着我们,给我们信心与力量。我们是化生学院的研究生,以实验为主,于是我们课题组许多学生都十分恐慌。为此张老师安慰我们说,我们虽在家无法进行实验,但是我们这颗科研的心是不会因此被浇灭的,在家隔离我们可以顺便补充基础理论知识,多看文献,多想一下idea,我们搞科研的人一定不会被这个疫情所击倒的。 

       

    

    

科学抗疫不停研 

  不仅如此,张老师非常关注我们居家学习状态,会在群里询问我们的学习进展。我们课题组有2名博士生,10名研究生,5名本科毕业生,共17名学生。对于研三学生,张老师积极督促他们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醒毕业生在系统填写答辩意向申请,并不辞辛苦地一遍遍修改。对于研二学生,让我们多读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献,写读书笔记,整理课题之前的数据,并撰写文章初稿。对于刚进入实验室不久的研一学生,让他们多看书,多看文献写综述,还在群里发了多本电子教材资源链接。而对于本科生,督促他们进行文献翻译,开题报告的撰写。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我有一个师妹寒假回家没有带电脑,这对学习上来说十分的不便,而且家里也没有其他电脑,她十分苦恼,有想过在网上租,有想过借,但是都十分受挫,张老师安慰她,让她多想想其他人,最后她开心的跟我们说借到电脑了,张老师还在提醒她要注意把快递消一下毒,也是十分的可爱。他就是这样默默的关注同学们,虽然在学校里对我们十分严格,但是这都是为了我们好,做科研就是需要细心,不放过细节。不仅如此,张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我们定期开网上组会。与学校的组会唯一不同的就是我们是在网络的另一端向老师汇报近期工作进展。他如在学校一样,让这种会议成为我们课题组交流的好机会,让我们尽量不要再犯其他人的错误。如在学校一样,张老师看到与我们课题组方向相同的前沿的进展,他都会在群里面推送。另外,我们度过隔离期,疫情好转之后,张老师还鼓励我们参加志愿者活动,希望我们这些研究生可以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平静和谐的生活,但没有打倒这片热土之上所生活着的人们,他们撕开迷雾,直面恐惧与死亡,用血肉铸造不屈的长城,他们是千千万万个面目模糊的普通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所以我们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所以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武汉等我们回来。 

  (撰稿人:研1802班谭凯丽        审稿人:谢浩) 

附件下载: